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本科教育>>正文

6163银河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8-12-25 20:21  

撰稿人: 杨秀玲 审定人: 刘长仲

一、 学院简介

6163银河的前身是甘肃农业大学原农学系植物保护专业,始建于1959年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植物保护本科学生。1980年成立植物保护系,1983年开始招收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植物病理学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和2003年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二级学科和农药学二级学科相继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植物病理学二级学科被确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至今植物保护一级学科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批准设立作物保护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12月植物保护系并入草业学院,20165月成立6163银河。

学院现设有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农药学系,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中心,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学院现有在职教学科研人员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20人、硕士2人。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和创业导师8人。有研究生导师19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甘肃省“333”和“555“创新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甘肃省优秀教师3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在国家级学术团体任职5人,在省级学术团体任职7人。“植物保护教学团队”、“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入选甘肃省教学团队,“植物保护专业”入选甘肃省特色专业,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学术队伍。

植物保护学科是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和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授予单位,有作物保护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作物保护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授权点,植物保护本科专业,是甘肃省自学考试植物保护专业应用型专科和植物保护与检疫专业本科的主考单位。基本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格局。学院现有在校学生529 人,其中博士生9人,硕士生 67人,本科生456人;已培养本、专科生2500余人,硕士生360余人,博士生30人。为服务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长期以来,本学科利用学校所处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针对青藏高原及中西部干旱地区的病虫害持续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深入开展研究,在草地病虫鼠害防治的生态学基础及预测预报技术、农业害螨分类及抗性机理、植物病原真菌分类及病原区系、特色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

“十三五”以来,学院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农业“减药增效”目标对植物保护科技的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及中央各部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奖2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制定甘肃省地方标准10余项,育成抗虫品种2个,发现病原真菌和昆虫新种各1个。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300篇,SCIEI收录40余篇。主编教材及专著10余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行业专项、甘肃省科技支撑、甘肃省科技攻关等项目50余项。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专业设置

1 2017-2018学年本科专业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获批时间

在校生数

1

植物保护

090103

1959

456

合计

1




(二)培养目标

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坚持立足甘肃和西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主动适应国家和甘肃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别、发生规律、监测及综合治理原理与方法,掌握农药的作用机理、加工及使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学生规模

近年来,学院本科招生规模比较稳定,每年120人左右,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456人(截止2018930日)。

(四)生源质量

学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动员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提高生源质量,通过生源地招生宣讲及开展高考政策咨询、制作具有鲜明植保特色的招生宣传片、招生美片、微信公众号“GAU植保”等方式吸收优秀生源。本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5.56%2017级招生120人,新生报到率94.17%,第一志愿报考率及新生报到率均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生源不足问题突出;生源主要来自甘肃、陕西、河北、福建和云南省,其中85%来自甘肃省。本专业全部为理工类学生,最高分450分,最低分430分,平均分433.6分,提档线高出本科第二批次最低控制线20.6分。

2 2017-2018学年本科专业招生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计划数

招生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高于二批次最低控制线

1

植物保护

120

113

450

430

433.6

20.6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数量与结构

文本框:                                                    文本框:

学院共有在职教职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包括实验技术人员2人),专兼职管理人员8人。学院柔性引进美国教授1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Alejandro Calderón-Urrea教授),兼职院士1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163银河康振生教授),国家杰青1人;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西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客座教授4人,大学生创业导师4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兼职博导1人,甘肃省农科院兼职硕导8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9:1。专任教师的职称、学位、年龄、学缘等整体结构基本合理,能够满足本科教学。


2.教授授课

学校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主讲1门课程。2017-2018学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10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的1 %。同时,学院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

3 2017-2018学年师资队伍情况表

合计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教职工总数

专任教师数

正高

副高

中级

其他

博士

硕士

本科

其他

30

24

7

12

5

0

21

1

2

0

比例%

29.17%

50%

20.83%

0

87.5%

4.17%

8.33%

0

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100%

3.师资培训及人才引进

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学院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上一学年,教师外出开会、学习、交流32人次。其中,教师“慕课”课程建设培训2人次,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外语培训1人次,国外访学4人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0人次,举办学术讲座10人次,其中国外专家3人次。学院积极引进各类人才,鼓励教师不断晋升,本年度学院晋升职称共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新招聘博士研究生1人,1名青年教师获得博士学位。

学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每位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明确,有任务书。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和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协作机制,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4.教学竞赛

通过学校实施的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把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授课比赛、评奖评优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梁巧兰、杨顺义老师主讲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荣获校级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优秀教案三等奖。2018年举办了学院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参与,学院每人奖励1000元,推荐参加学校讲课大赛的教师,每人奖励2000元,2017-2018年度,推荐李焕宇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进入全校20强。

5.教学水平

根据学校的学生评价、学院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三位一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级体系,对所有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价。2017-2018学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良率达100%

二)教学经费

2018年本科教学经费学校划拨31.8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营支出681.57元,与2017年相比,教学经费增加(2017年本科教学经费23.55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35元)。教学经费按照教学日常公用20%、设备购置与维护21%,教学实习实验38%、毕业实习实践21%。学院对经费管理规范,各部分经费严格按照学校、学院相关规定执行,按照教学计划统筹合理、合法和科学使用,保证了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4 2017-2018学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情况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房号

面积(㎡)

主要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名

台套数

总价(元)

采购年度

1

体视显微镜I

基础实验中心2号楼1211

105

体视显微镜

41

737680

2017

2

生物显微镜I

基础实验中心2号楼1302

105

生物显微镜

41

335440

2017

3

生物显微镜II

基础实验中心2号楼1304

105

生物显微镜

41

335440

2017

4

农药残留分析实验室

基础实验中心2号楼2001

82

水分测定仪 分光光度计

分析天平 人工气候箱

生化培养箱

15

54400

2003-2015

5

农药毒理实验室

基础实验中心2号楼2002

82

冰箱

人工气候箱培养箱

6

24500

2011-2013

6

农药生物测定实验室

基础实验中心2号楼2004

82

旋转蒸发仪 鼓风干燥箱

生化培养箱 超净工作台

农药生测喷雾塔

循环水真空泵

11

67300

2004-2013

7

植物线虫学实验室

农科楼5501

90.48

人工气候箱 生化培养箱

电热恒温培养箱

高速离心机  显微镜

71

220648

1984-2011

8

害虫生物防治实验室

农科楼5502

93.6

体视显微镜 人工气候箱

数码生物显微镜

微型电子计算机

光照培养箱 鼓风干燥箱

微型电子计算机

39

141600

2002-2016

9

昆虫生态实验室

农科楼5503

78

二氧化碳培养箱 冰箱

人工气候箱 光照培养箱

8

92000

2011-2013

10

害虫综合治理实验室

农科楼七层701

93.6

冰箱 人工气候箱 显微镜

光照培养箱  电子天平

微型电子计算机

14

60139

1983-2013

11

植物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农科楼七层702

93.6

生物显微成像分析系统

显微镜 紫外分光光度计

恒温干燥箱 培养箱

低速台式离心机 摇床

超净工作台微型电子计算机

26

204065

1999-2017

12

昆虫系统学及多样性实验室

农科楼七层703

104

人工气侯箱 光照培养箱

电子天平  显微镜

电热恒温培养箱

垂直净化工作台

31

184620

2003-2013

13

精密仪器室

农科楼七层705

41.6

摄影生物显微镜

摄影体视显微镜

空调机  超净工作台

10

645199

2004-2015

14

应用昆虫学实验室

农科楼七层706

62.4

冰箱  人工气侯箱

光照培养箱

电子天平  显微镜

24

165064

2002-2013

15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实验室

农科楼七层709

93.6

人工气候箱

智能生化培养箱

2

13725

2008-2015

16

植物病原细菌及细菌多样性实验室

农科楼七层712

62.4

显微镜  电子天平 冰箱

人工气候箱  培养箱

振荡摇床

38

230537

1984-2016

17

植物病原真菌学实验室

农科楼七层714

62.4

显微镜  鼓风干燥箱

二氧化碳培养箱

培养箱  洁净工作台

通风柜  立式灭菌器

16

140378

1984-2016

18

养虫室

农科楼八层

60

空调机  冰箱

人工气候箱

15

95390

2002-2013


养虫室

基础实验中心2号楼1201






合计

449


6163银河现有13个功能实验室、6个本科基础实验教学实验室和1个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236.8 4.9 /生),在学校实验室管理制度框架下,实验中心制定了“开放实验室准入、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规范”、“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等专业内部相关配套制度或方案,并与各功能实验室负责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截止20179月,学院主要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49台(件),总价值达180.8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967 /生(180.89万元/456生),实验室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其中当年新增加教学、科研设备123(),新增值 14.09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7.8%

(四)实践教学基地

5 实践教学基地情况表

序号

基地名称

建立时间

面向

专业

地址

年度可接纳人次

当年接纳学生总数(人次)

1

陕西农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

2014

植物

保护

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6

10

6

2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

2014

植物

保护

西安市凤城三路35

6

6

3

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综合技术中心)实践教学基地

2014

植物

保护

陕西大荔县许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4

4

4

甘肃农业大学校内牧草实训基地

2014

植物

保护

兰州市城关区嘉峪关东路387

114

114

5

陕西美邦农业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

2016

植物

保护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科技路中段金桥国际广场

15

10

6

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

2016

植物

保护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业路1号都市之门C4

8

8

7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

2016

植物

保护

青岛市城阳区国城路216

11

11

8

甘肃大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

2018

植物

保护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三角城乡三角城村(甘肃亚盛绿色空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院内)

120

120

9

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

2018

植物

保护/森林保护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以西约8公里

15

15

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不断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新途径。2017-2018学年,与甘肃大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学院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实现生产实习、技能培训和就业实习一体贯通,为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打造了良好的平台。截止20189月,学院建立了9个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创业就业)基地,可基本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和实验实习的要求。

五)奖励与资助

秉持 “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2017-2018学年学院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勤工助学补助、临时困难补助等共计66.35万元,发放人数242人,占全院总人数的53.07%。获国家奖学金1人,共计0.8万元;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人,共计10万元;国家助学金195人,共计47.3万元;盛彤笙奖学金21人,共计7万元;其他助学金5人,共计1.2万元;发放临时困难补助1人,发放500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改革思路

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植物保护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以教育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思路,确立了本科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投入优先教学,制度保证教学、舆论导向教学”的良好气氛。学院20184月召开了审核评估整改暨学风建设推进会、师德师风建设座谈会,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常规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扎实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力度,增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教研活动管理力度,严格教学全程监控和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按照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三层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发展教育)顶层设计,以专业所要求的知识点为主线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群(公共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实践教学课程群和第二课堂),增强课程间和课程群间的逻辑衔接,夯实人才培养方案内涵。此外,与国内同类农业院校积极探索交流人才配培养模式,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及山东农业大学组织召开的全国30多家高校组成的植物保护专业创新连盟,选派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植物医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与教材编写研讨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满足人才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培养,适应社会对植物保护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本年度,选修课学分为36.5学分,占总学分的22.8%;实践教学学分为21学分,占总学分的13.13%

6 选修课学分及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序号

专业名称

总学分

选修课

实践教学

学分

比例(%

学分

比例(%

1

植物保护

160

36.5

22.8

21

13.13

(三)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

植物保护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结合2017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从专业定位与目标、专业特色与地位、师资队伍建设方向、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6个方面入手,继续凝练植物保护专业特色,分析优势,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全面查找,进行“账单式管理,绣花式”整改,全面促进专业建设。为改变学院专业结构单一,学生规模较小的状况,学院申报新增森林保护专业并获批,并与20189月开始招生,招生规模61人。目前学院共有2个本科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开始第一批次本科招生。

(四)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引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学院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建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教师能够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综合运用讲授、讨论、实践和自学、辅导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能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教学、网络课件、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进行授课,教学效果较好。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们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部分课程采用讨论式方法,有关章节学生自学讨论后,上讲台讲授,由教师点评辅导。2018年,学院以系为单位多次开展以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邀请从教30年以上的老教师、学院柔性引进的美国加州州立大学Alejandro Calderón-Urrea教授参加研讨交流,同时Alejandro Calderón-Urrea教授还开展本科教学观摩活动,多名青年教师现场观摩,交流教学经验。同时全院多次开展集中听课活动及多媒体教学观摩,参加学校“十佳优胜奖”获奖教师“精彩一课”教学观摩,以及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向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示范教学展示,与我校教师就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礼仪、教态教容、竞赛经验、语言艺术表达、课件制作、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本年度,学院各级各类人员听课累计听课人数达30余人次。

(五)课程与教材建设

2017-2018学年,学院共开设本科生课程52门次,总学时数达2424学时。其中选修课开设21门,授课班级20个,课堂教学规模在40—80人之间。其中,其中教授承担5门次本科生课程,总学时数达646;副教授承担32门次本科生课程,总学时数达1114;讲师承担15门次本科生课程,总学时数达664

学校强化核心课程建设,制定了本科重点课程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课程建设。截止20189月,学院共建成5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计划下一年度建成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钱秀娟副教授、刘长仲教授参编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教材于2017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徐秉良教授主编的《植物病理学》(第2版)20177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教育出版分社出版。全国《植物保护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终审会由我院教师组织召开,学院严格执行学校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其覆盖率达90%以上,执行情况良好。

7 2017-2018学年课程开设情况


合计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承担课程人数

21

7

11

3

0

开课门次

52

7

32

15

0

学时数

2424

646

1114

664

0

教授讲授课程占总门次的比例(%

100%

(六)教学研究与成果

学院积极开展本科专业综合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体制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2017年,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8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授权专利3项,主编教材1部。2018年,由徐秉良教授作为带头人的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通过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来整体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由徐秉良教授主持的《基于现代网络技术模式下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创新与改革》获得2018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

8 2017-2018学年教学成果及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级别

特色专业

精品课程

教学名师

教学团队

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

获奖教材

教学成果

国家级








省级




1


1


校级








(七)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方面,学院一直坚持执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充体现了实践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入,最终结合到生产实际的连续性,体现了实践教学设置的科学性,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特色。2018年在多名专业教师带领下,学院组织2015级、2016级四个班级224名学生,分两批分别到榆中(定远、三角城)、临洮(辛店-新添-五里铺)、红古(张家寺、花庄)、竹子沟(松鸣岩附近)、石门沟(兴隆山麻家寺)、永靖(太极岛)开展为期15天的生产实习和教学实习活动。2015级学生利用暑假开展毕业实习。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接触专业的早期,就参加到科研训练、教师科研课题等实践活动中,2017年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6项,均按期结题。杨成德、薛应钰指导的项目荣获校级优秀项目。2018年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5项,参与学生111人,指导老师16人。

植物保护专业在毕业实习环节,有明显的季节性要求,我们的毕业实习时间长达一年,并且一人一题,时间长,任务重,所以我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难易程度方面严格把关,结合社会、生产实际的题目占85%以上,2018届共114名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均按要求全部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其中3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奖,张廷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称号。

2017年学院承办甘肃农业大学首届“昆虫标本制作、鉴定技能竞赛”。来自林学院、草业学院等5个学院近300名学生报名参赛,已完成初步的昆虫标本采集、制作及鉴定相关知识、方法培训。20179月举办 “明察秋毫”植物病害标本鉴定及病原物玻片镜检大赛。通过开展专业竞赛活动,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创新教育教学途径,以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风建设。

四、质量保障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得以保障

学院严格执行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相关制度,包括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学院党政领导听课制、系主任和实验室主任听课制、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听课制、新进教师试讲制、教学督导制、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突出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有力保证了教学质量。

学院在学校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教师绩效分配方案,在职称评审中严格执行学校职称评审对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结果及教学成果的要求,公开公平评审,有效促进了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投入。此外,学院严格执行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保障教学秩序。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得以体现

学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毕业生就(创)业指导小组,经常召开分析就业需求和研究教学工作的会议。学院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教学主题活动月”所确定的主题,制定了学院“教学主题活动月”实施方案,开展了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专项检查,举办了教案展评、讲课竞赛、多媒体辅助教学优秀课程展示等活动,从思想上重视人才培养。

学校每学期于学期初和学期末组织召开教学工作会,总结上一学期及年度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学期及年度工作计划。学院及时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传达学校会议精神,并安排部署学院教学工作。

全院教职工自觉为教学服务,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学生工作部门大力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投身植保一线。

3.学院领导重视本科教学

学院领导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明确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确保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改革等有关教学工作的重要事项和突出问题,坚持由学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解决。学院领导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秩序检查等工作高度重视,严格遵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学时,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不少于8学时的听课制度。

(二)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为了保证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质量,建立由院长总负责、一名副院长分管、系主任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对专业教学管理的组织和领导。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三三三”教学管理体系,即三线联动(教学工作线、学生工作线、督导工作线),三级监控(校、院、系)和三方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价);加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外,为加强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管理,制订了本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了各种教学规章制度、考核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使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为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基础。

经各项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标准的建设与实行,本年度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无教学事故和批评通报,学院承担的所有课程授课计划表、试卷、成绩分析、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等各类教学档案资料完整、清楚、规范,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健全。毕业班学生对本专业办学质量的整体评价好,毕业生满意度85%以上。学院采取激励与问责并举的措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工作落实,坚持在导向引领、活动开展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学校通过修订职称聘任细则,引导教师重视本科生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不合格,造成恶劣影响者,职称聘任时均坚持一票否决制。学院还设立奖励机制,对师德好,教学成果突出,受学生好评的授课教师和班主任给予奖励,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三)教学质量监控成效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学院认真执行和落实学校和学院各项质量监控保障制度,积极组织学生评教、教学竞赛,同时结合教学主题活动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2017-2018学年我院共开设课程52门次,共计2424学时,开设公共选修课4 门次,无教学事故,准确完成学籍清理、成绩录入等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学校、学院听课制度,各类人员共听课30余次。通过举行教学系、学院讲课竞赛,集体听课等活动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组织 教学主题活动月活动,推出“多媒体教学优秀课程示范活动”、精彩一课等活动。其中,李焕宇老师在全校教师讲课大赛中进入前20强。

五、学生素质与发展

(一)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

1、将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相得益彰,力求两个课堂相互协调。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管理和激励机制,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

2、以综合测评为重要杠杆和考察指标,使两个课堂在育人过程中共同发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专业技能、强烈社会责任感、重视实践和创新的应用型符合人才的作用。

3、创设灵活机制,坚持目标导向,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为基本出发点,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兴趣特点的学生积极参与,使大部分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收获。

4、活动的开展与专业教育、社会主流文化,学生成长成才一致,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和学生组织,组织和指导开展各种活动,搭建学生素质拓展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锻炼、体现价值的机会,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激情。2017级本科生王改进、李世帆、刘瀚铮三位同学入选为学校第二届创新实验班(彤笙班),截止目前,共有6名同学入选,两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院积极创造和争取各种条件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和服务,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创业就业信息和创业项目,开展专题讲座、创业咨询帮扶等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信心、决心和能力。2018学年组织就业宣讲会共17场,邀请校外就业创业导师、优秀校友、企业负责人作就业创业专场报告8场。2018年毕业生人数为115人,初次就业率为90.43%(截止2018830日)。20173月,我院2014级植物保护专业学生马云锡创建甘肃致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入驻甘肃永昌农村电商创业平台科技园,从事无人机销售及植物病虫害飞防业务。2018年,2016级学生肖亚榕等申报的“益农植保站”获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学院“绿色卫士”创新创业工作室获批建立,2018年学院有4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获得批准立项。

(三)学生参与科研与学生科技文化活动

学院坚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及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注重学生学术科技社团和科技活动建设。2017年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中,2015级学生SRTP累计参与率67.3%。另外5名学生在教师科研工作中担任科研助理。

本学年,学院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了植物病原菌玻片鉴定大赛、昆虫标本鉴定大赛、专业知识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术科技活动。学院常态性的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书香羲园最美笔记展评、专业认知教育、专业前沿教育以及学术科技报告等活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四)理想信念与文化素质教育

2017-2018学年,学院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信仰对话”、“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明节网上祭奠英烈”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礼仪养成”以及诚信教育、共青团员“一学一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举办青马工程培训理论讲座四场,组织学生收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纪念大会,参与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等活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本学年,通过团组织向党支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共计58人,发展学生党员52人。

(五)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

2018年寒假社会实践中,李林林《定西市宣讲十九大,普及农业知识调查报告》获得一等奖,党敏霞《宣传十九大精神与乡村振兴调查报告》、李小伟《武山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获得二等奖,包明慧《农村当地生产发展与脱贫问题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2017-2018学年,6163银河团委荣获校级“五四红旗团委”;2017植物保护1班团支部、2017植物保护2班团支部荣获“五四红旗团支部”;王星、杨岚青2人荣获“优秀团学干部”;程开勇、吴惠娟、李林林、孔利利4人荣获“优秀共青团员”;冯和鹏、李小伟、李海龙、刘泳泳、张树明5人荣获“优秀青年志愿者”。我院现有2个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社团成员90%以上为我院在校本科生;学院共有33名本科生在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及社团中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各类学生团体学生数占在校生人数的31.7%学院团委与各类学生组织及社团联合举办了标本识别大赛、专业知识辩论赛、羽毛球赛、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六)学风与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风建设中,通过班主任抓学风、本科生导师促学风、学生党员引领学风,全院学生学习风气更加浓郁。1人获得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奖学金,2人获得甘肃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在学校本科生“创优评优”中,2014级植物保护1班获得校“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7人获得校“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39人获得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人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28人获得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获得表彰人数在学校各教学单位中位居前列。20186月,学院举行了首届毕业学位授予仪式,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仪式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院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弘扬志愿精神,在校生青年志愿者注册率100%,年度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到35小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阅读活动,6名学生在学校2017年“读书文化月”活动中获奖;举办演讲、朗诵、征文、观影等一系列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提倡晨练,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进操场,届次性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在学院运动会中,学生报名参与率达到80%,在2018年校运动会上,取得了学生女子组总分第一名、学生团体组总分第四的好成绩。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我院2018年应届毕业本科学生115人,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9.13%94.78%。毕业生四级通过率累计达40%。六级通过率达9.56%

(二)考取研究生情况

2018届毕业生115人,录取研究生共41人,考研率35.65%,其中,考入本校本专业16人,中国农业大学2人,兰州大学5人,中国农业科学院1人,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各4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贵州大学、宁夏大学、海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各1人。

9 2017-2018学年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毕业率

学位授予率

考研率

就业率

四级通

过率

六级通

过率

1

植物保护

99.13%

94.78%

35.65%

90.43%

40%

9.56%

(三)学科竞赛成果

10  2017-2018学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果

年级

参与SRTP项目

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数

发表论文数

发明专利数

其他

获奖

人数

占总学生比例

国家级

省部级

校级

SCI等期刊

核心

期刊

一般

期刊

2014

70

60.86%









2015

79

73.83%

1








2016

29

24.78%



1






2017











合计

178

52.50%

1


1






2017年,SRTP结题26项,其中,优秀项目2项。2018年, SRTP共立项25项,参与学生 111,参与率占全院学生的24.3%

2017-2018学年,全院共组织学生260余人次分别参加了各类竞赛,其中,参加甘肃农业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7件,2件入围决赛并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参加201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1人获优胜奖;参加甘肃农业大学“青春无悔·中国梦——喜迎党的十九大”征文比赛,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参加甘肃农业大学“书香羲园”最美笔记展评,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2人获得优胜奖;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暑假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人获得优秀队员称号;另外,我院在学校开展的各类团体竞赛中,荣获甘肃农业大学第八届“化学知识与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11 2017-2018学年就业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毕业生数

就业率(%

1

植物保护

115

90.43%

截止2018831日,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43%。毕业生去向分别为考取研究生、各类农资行业企业就业、参加地方就业项目招考、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

(五)用人单位评价

学院积极走访用人单位,访谈校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强调了学院毕业生普遍具有踏实、能吃苦、工作积极性高等品质,但在自我展示、处理问题、沟通协调和开拓创新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六)毕业生成就

2018届毕业生中,有25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2人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2人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丘丘、霍树红、金梦军3名同学毕业论文获得学校优秀论文,3人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工作。毕业生去向范围较广,大部分毕业生对现从事工作满意。

七、特色发展

本学科利用学校所处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农业“减药增效”目标对植物保护科技的需求,针对青藏高原、中西部干旱地区农业以及甘肃特色优势产业的有害生物治理理论及技术开展研究,确立了“立足寒旱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培养支撑区域特色产业需求的植保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2016年植物保护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1.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的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西秦岭山脉的边缘,农牧交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生态条件,不仅成为全国小麦重大病害条锈病的主要菌源基地,同时也是危险性农业有害生物通过欧亚大陆经新疆传入内地的咽喉;随着河西地区制种业的不断拓展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危险性农业有害生物经甘肃河西走廊传入内地的风险显著增加。甘肃的植物保护工作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中具有独特作用。独特的区域环境决定了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草原畜牧业以及河西绿洲的玉米制种业、黄土高原中部的马铃薯和苹果产业、陇南丘陵山地的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也支撑着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2.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助推了学科及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学院充分利用甘肃省地处三大交汇处、农牧交错的区位优势,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突出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草地畜牧业以及制种、马铃薯、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对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加强特色优势产业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及人才培养力度。系统研究了马铃薯、制种玉米、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现了一批新的有害生物及新病原,研发了有效的防控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马铃薯主要窖藏病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甘肃省马铃薯主要病害监测和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示范”、“河西地区外繁制种基地疫情监测及检疫病害控制方法研究”、“旱作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甘肃省道地药材主要病害研究及其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同时,研究内容由传统的农作物向草地植保延伸,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更加明显和突出。在原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3个硕士学科点的基础上,先后增设了作物保护、草地保护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学术思想、创新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提升,在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草地有害生物及其治理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与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草地保护学等课程,进一步丰富了植物保护学专业的内涵,优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

3.科研促进了特色教材和课程建设

学院教师结合各自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及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将产学研项目、学生社会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加以凝练和总结,充实和完善教材内容、典型案例,编写出版国家及省部级规划教材及特色教材。近年来,主编出版了国家及省部级规划教材10部,其中涉及草地保护学方向的教材达5部,副主编教材7部。此外,学院教师还积极总结科研成果,主编了《甘肃省药用植物真菌病害及其防治》、《甘肃省对外制种作物病害及防治》、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甘肃出入境作物限制性病害的识别与检验检疫技术》等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专著8部。充分显示了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促进了课程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教师围绕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质量为目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积极组织申报校级重点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等建设,以促进课程教改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学院建成了5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保证了教学质量。

4.科研经费反哺学生从事优势产业病虫害防控技术创新研究

近三年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农业行业科研专项6项,国家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和地厅级项目70余项,经费1000余万元,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充足的经费。这些项目通过设置科研助理、科研训练项目等吸纳学生参与到教师项目中,推动特色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资源、经费、技术方面给予了学生全面指导,实现了学生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把学生转变为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的生力军,显著提高了学生适应区域优势产业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能力。

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1)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教学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

2)教师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依然存在。

3学科差异明显,农药学科师资人数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

4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师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能力较弱,课堂教学以灌输式为主,探究式与参与式教学运用不够,缺乏师生互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措施

1)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培引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通过引进和培养,到2020年,使学院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5--38人;优化学历层次结构,大幅度提高博士群体规模,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和实验系列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60%左右。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考评指标,改变教师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进一步突出本科教学的主题地位,在评优选先、职称评审中对本科教学中作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予以倾斜。同时,进一步完善以教学工作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结合的评价方式和津贴分配制度,保障教师的精力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人才吸引力。在对农药学科的人才引进方面,将积极争取省上和学校相关高层次人才工程,引进农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强与国内相关农药学科重点大学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农药学科优秀人才。

4)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建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1)实验室建设水平不高,仪器设备不足。学院缺乏高水平教学科研实验室,现有各功能实验室分类分人管理,不利于实验室及设备的共享开放利用;部分仪器陈旧、老化坏损严重,需及时更新补充。专业基础课功能实验室少,通用仪器设备少,实验仪器台(件)数不能保证实验课程规定的分组需要。

2)没有国家级精品课,优质课程资源和教改项目数量偏少。虽然学院已建立了多门优质资源课程,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对新兴的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不感兴趣,这种状况亟待改善。

3)学院开设的双语课程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4)教学国际化程度较低,尚未开展与海外高校本科生的联合培养。

2.改进措施

1)加强高水平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及设备的共享开放利用程度。目前,已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费、自筹经费招标购买40余万元仪器设备,学校划拨学科建设经费150万元仪器设备采购,已陆续到位。

2)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建设、申报教研教改项目,在考核及津贴分配时对参与课程建设的老师进行政策倾斜。为提高青年教师对新兴网络课程的了解和使用,集中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网课建设的相关培训活动。

3)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开设双语课程。结合海外留学经历教师较多的实际,支持和鼓励教师开设相关双语课程,以提高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一是在工作量的核算中,如职称评审或评优推先中,提高双语教学课程工作量与普通课程工作量的换算比例,从而体现出双语教学课程工作量的实际优势,从而调动教师承担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编写相关课程的双语教材。

4)拓展和其他国家的联系,充分发挥现有柔性引进的国外客座教授的纽带作用,扩大国际合作范围,促进学生国际交流。

(三)培养过程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1)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投入低。

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实践教学路径不宽。

3)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经费不足。

2.改进措施

1)学院加大对教研教改的投入力度,制定激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相关政策,设置最低教学工作量,为考核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积极发掘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课程效果。

3)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的建设机制和配套经费支持力度,拓宽经费渠道,提高活动质量,加大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力度。同时,以规范的制度促进第二课堂有效地运转,协调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关系,避免二者之间的冲突,积极促成二者的互动共赢。

(四)招生和就业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1)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

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3)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2.改进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植物保护专业的认知度。拍摄制作学院招生宣传片发动历届校友对学院及专业进行宣传;与我省植保协会协作,加强对植物保护行业的宣传,增强植物保护的社会认知度;组织教师深入中学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2)针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的问题,建立由学院团委、教学办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和体制。其次,加强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引入创新创业专题讲座,结合课程内容,邀请创业校友、企业负责人、行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辅导报告,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宣传相关政策。加强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建设由校内外专家和行业界精英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活动。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后的延伸性指导。由本科生导师对其指导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阶段性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给予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大学生就业全程指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专职教师做到全程辅导、全程服务。

(五)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1)校外生产实践标准方面尚不完善,正在同相关企业制定、完善校外生产实践标准;教师在本科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本科教学成效不显著。

2)在教学质量改进方面,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完成率还有待提高;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健全;课堂跟踪调查和专家、同行评教环节需要加强。

2.改进措施

1)督促教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和参加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在本科课程中向学生传授前沿的科研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加入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2)加强网站建设,完善对外交流的平台的信息,增加师生网上交流、互动。同时将督促教师继续完善课程建设,将现有5门专业骨干课程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升级建设为资源共享课程,达到学校数字资源建设的要求。


上一条:培养方案 下一条:专业简介

关闭